风险告知书
欢迎访问今晚免费公开资料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宏观资讯 > 正文

扎根綦江近二十年 见证农民版画崛起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3    点击:

今晚免费公开资料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綦江农民版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5年綦江被授予“农民版画之乡”称号,1988年綦江区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回顾綦江农民版画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崛起,当时,市艺术馆的邓成用、汤虎和綦江文化馆的刘永禄、李毅力等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日,重庆晨报记者专访了原綦江文化馆馆长、綦江农民版画的最早组织者和辅导者之一刘永禄,听他讲述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历程。

放弃回城

留綦江发展农民版画

78岁高龄的刘永禄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牛文找到我,希望我去綦江文化馆,把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抓起来。”刘永禄回忆到。

从西师毕业后,刘永禄曾在北碚当过美术老师,后来到綦江教委工作。

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国外很多关于艺术的新理论不断涌进,当时艺术界也在讨论,艺术是要走中国传统,还是要学习西方经验。“牛文跟我说,就去綦江文化馆,把农民版画搞起来。”牛文当时还说,“我就不信中国的传统就都不要了!”最终,刘永禄选择到綦江文化馆工作,负责綦江农民版画工作。

创新辅导

鼓励农民作者随心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綦江就举办过多次版画辅导班,但辅导老师一走,班也就散了,农民作者不能坚持创作。“当时,我们意识到,农民作者不可能像专业艺术家进行长期、系统的版画学习,因此,我们也不能按照版画的专业标准要求他们。”刘永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农民作者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和知识技能,如何扬长避短是需要我们解决的。”

1983年3月,来自市艺术馆的邓成用、汤虎和綦江文化馆的刘永禄、李毅力等美术干部作为辅导老师,在三江乡举办了首届农民版画创作班。“我们把文化馆收藏的民间美术作品和一些国内外专业版画家比较抽象的变形作品贴满了教室,让农民作者认识到美术并不是以外表画得像为唯一标准,这让他们的自卑感顿时消失,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老师们还鼓励农民作者随心所欲地创作,当时培训班就创作出20多幅和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农民版画。

面对非专业出身的农民版画作者,刘永禄和其他老师一直在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创作。“这其实对辅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作者对于生活的表现,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欣赏或者猎奇,而是他们情感和审美的自然流露。”刘永禄举例说,画茶杯,专业要求茶杯底部的孤度须大于杯口的弧度,而农民作者却将底部画成水平直线,因为他们认为杯底平、桌面平,杯子才能放稳。“这其实就是农民作者特有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方法,作为辅导老师一定要顺其发展,因势利导。”

这些方法后来逐渐在綦江推广,那一年办了六七个版画班,创作了一百多幅作品,綦江农民版画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迅速发展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和田青玉籽料如何挑选
下一篇:玉石之所以玉石之价值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