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告知书
欢迎访问今晚免费公开资料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信息 > 正文

“须臾之间”群展亮相希帕画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

现场海报

  3月24日,沈凌昊、刘博大、朱晨、付帅、左月五位艺术家的作品群展“须臾之间”亮相希帕画廊。希帕画廊(CIPA GALLERY)于2014年正式入驻中国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由华人第一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先生所创办,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先生是世界华人最大摄影作品收藏家,《原作100:收藏家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曾被称为“大师最多”的原作展,其中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旅美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的收藏。

  本次展览开幕之际,李琳作为cipa画廊的负责人表示:“以前给大家的印象只关注摄影及影像,今年是画廊的第四年,我们将以一个个全新的面貌展现,我们致力于以多元化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与国际推广,并积极发掘、扶持和推动有创造力的影像当代艺术家。构建了一个与世界摄影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

  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体现出情怀、历史、态度、强大、微弱、微小、感性这样的词汇,并借此类语言符号形成了抒情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其实是敏锐的思考问题的结果。随之形成的方法,又反向映射出结果的多意性,从而弱化了看图说话式的表述模式。有的作品看似语焉不详、颠三倒四、模棱两可,但在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的自我逻辑中,一种由个体经验生成的态度,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中,找到了可供截取和挪用材料。在大部分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艺术家自身创作的素材,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伟大的历史题材,在生活美学的修饰下被重新认识。

  艺术家沈凌昊的“剩余物”这一系列抽象性的图像是艺术家在扫描过去所拍摄的底片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冲印失误以及无法被归类的图像。这些无法被辨明的图像成为艺术家无法被追溯的记忆,并作为失效的图像被存留下来,成为时间的剩余物。

  《彼岸》这套作品源于几年前艺术家刘博大在手机里修改过往的旅行照片。他蘸取一块颜色覆盖了海上混沌的天空,无意间保留出一座岛屿的形状,那是真实的大气被挤压后的臆象,而作者更迷恋的却是彼岸之上那块纯净蓝色。你在刘博大这一系列的作品中能体会到多重材质塑造出来的多层次效果却异常的干净,简单。

  在创作中艺术家朱晨致力于探讨物象与法相世界的关系。他认为现在的人离自然很远,非常净,非常完美,如同包裹在一层薄薄的透明膜里面;如果隔着膜的所见是真实,那么膜后面的世界是什么?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即存在者对于存在之遮蔽,以及围困式的贬格。

  艺术家付帅表示: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只是作为空间上的视觉延伸,为的是让观者 混淆现实与画面的空间关系,进而发展成为虚拟与现实空间的错位。而这 种错位由于质感的真实让人迷惑,或许正是你在凝视良久之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现实的逻辑秩序已然坍塌。。。 我希望我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圈套,可以一步步把观者引诱到这个陌生的 空间,让观者在空间中迷失。如同魔术师表演的把戏,为的就是让观众掉 入这个提前设置的陷阱。

  左月则认为:“对于绘画,相信所有读者都能自信地说出些什么,至少他不会害怕做出判断。而这一定是基于绘画本身的性质。它与每个人的经验关联,与每个人的眼睛关联;而艺术家在做的,就是将被关联的图像、情感、技法、质感、形式、逻辑等等集合在一起,然后充当所有的表达。显然这是一门不易的技艺。从对世界的真实丰富的理解到克制升华的内心流溢,从对绘画和自身存在的探索到对时空观的思辨,画家进行的努力不易被察觉。

  “须臾之间”特指这一短时间内构成事物状态的微妙空间。在这个展览中,可能没有蓄谋已久的逻辑阐释,也没有展示方式的推陈出新,仅仅制造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不强调展示效果、不强调作品之间对应关系、不强调空间和作品连接关系的一个场域。

  在这个群展中,五位艺术家的作品看似风格迥异,实则无一不在表达着属于着他们自己的“须臾之间”,每个属于他们独特的“须臾之间”都在作品中得以永恒。 

  据悉,此展览将展至4月24日。 

  在本次艺展开幕之际,希帕画廊负责人李琳,艺术家刘博大,艺术家付帅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的采访: 

  对话|画廊负责人李琳

  新浪当代:作为本次群展的策展人,请聊聊您的策展初衷? 

  李琳: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做“须臾之间”,也是我新进到希帕画廊gallery,我是这边的负责人。以前大家对我们的希帕画廊是一个只做图片的画廊,可能今后我们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是一个关注青年艺术家未来的发展,助力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当然摄影这一块是我们创始人、创办人靳宏伟先生,他是摄影收藏界华人第一。这次我们做的作品是有绘画三位艺术家的组成,还有两位影像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想我们今后的作品一定是跟影像跟Video跟图片相关的,“须臾之间”其实它代表很匆匆的这种感觉,不是说我们这次的展览的感觉是匆匆,是因为我们做的绘画还有我们的摄影是有个转变的时间,我们希望它是匆匆,希望它是须臾之间。因为很多人对摄影的概念,或者在国内的,包括摄影的市场国内的一些发展大家还不是很清晰,对摄影的爱好者只是一小部分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须臾之间的这个时间也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他能走进摄影、走进影像的这个空间,因为它是艺术家所有创作的来源,它的源本之处,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这一个展览,包括今后希帕画廊的发展都是一个全新的面貌,是一个很积极向上、很年轻的一个团队来组成这样的一个展览。 

  对话|艺术家付帅

  付帅 

  1985 生于山西太原 

  2008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0 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交换留学 

  2011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2012 成立再生空间计划,再生空间计划联合创始人 

  现工作生活于天津 

  个展 

  2017 视觉??裂缝,三三画廊,天津,中国 

  2016 付帅:陌生的秩序,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2 白日梦 - Get Lucid ,莱施巴赫艺术协会,杜尔拉赫,德国 

  群展 

  2018 

  须臾之间,希帕画廊,北京,中国 

  如其所示,艺术+上海画廊,上海,中国 

  2017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抽象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144=441,布雷根茨艺术家美术馆,布雷根茨,奥地利 

  2013 

  非常综合,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中国 

  新浪当代:聊聊你本次的参展作品吧 

  付帅:这次展总共有六张作品,这边展出了有五张作品,另外一个地方展了有一张,此次展出的作品大概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比如说像墙角那张和后面那张是比较早的一批作品,在这批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一直是探讨真实物象和图像给人的这种假想之间那种错乱的逻辑关系。比如像墙角那张作品呈现的是一个可开合的两个面,我在作品中还特意添加了的真实的铁质部件,也让人感觉到它是一个可开合的东西,而画面本身也是一个可开合的结构,但是我们如果要是看画面所呈现的的图像的话,它却是一个向反面开合的状态。就是说一个图像的真实和我们所理解的真实之间这样的一个悖论关系。这个作品和那边的作品,是第二年作品,更多的强调的是矛盾空间,我制造一个非常真实肌理效果,用矛盾空间的方法去体现,当人们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貌似它是一个很真实的物件,但是你去细捋这个空间关系的时候,会发现它的空间逻辑其实是不合理的,包括我在努力还原肌理的过程中也添加了很多真实的铁锈,锈的那种铁钉的部件和焊接的痕迹,也让它看上去更为真实。这种伪装的真实就是最让人迷惑的表面,人们往往容易被这种表面的真实或者具有质感东西所迷惑,更相信它是一个现成的实物,而往往忽略了它本身的那种空间关系,这也是我更希望能在我作品中体现的。然后中间这两张作品是最近时期的作品,作品更多的是运用一个异形画框,画框本身的结构是六边形,而六边形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立方体的形状,但是当我们分析画面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面是依附于立方体的几个面,它虽然有一个亮灰暗的关系让人感觉到它是一个立体的空间,但是通过一些缝隙使它们组合有一个不合理状态之后的别扭,我们会发现那个六边形只是在视觉上让我们更容易看到是一个立方体,但是它的那种拼接方式,会让我们发现它并不是透视中合理的一个现象。这大概就是目前展出的这几件作品的。 

  对话|艺术家刘博大

  刘博大 

  1988年生于北京,现居北京1988年生于北京,现居北京。 

  学位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版画系,导师徐冰(硕士) 

  201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 

  个展 

  灭蚊敢死队,CAS灰空间,重庆,2017 

  群展(节选) 

  2017 

  FlipPOP×OpenArt,24小时马拉松画廊,上海 

  心有灵犀,徐冰硕博研究生作品展,诚品生活苏州,苏州 

  Nose Art Project Party,PIL,北京 

  2016 

  海市蜃景,中法日艺术家交流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2015 

  韩国清州艺术博览会,韩国 

  寄来的日常,中韩艺术家联展,新韩画廊,韩国 

  作品收藏 

  武汉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 

  获奖及提名 

  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提名,2016 

  华宇青年奖提名,2015 

  硕士国家奖学金,2015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优秀毕业作品奖,2011 

  驻地及学术交流 

  共享出行与城市未来,树屋咖啡,北京,2017 

  洛克青年艺术对谈,重庆,2017 

  中国当代艺术概况讲座,大清湖美术馆,韩国,2014 

  阿尔弗雷德大学,美国,2013 

  新浪当代:聊聊您本次参展的作品吧 

  刘博大:《彼岸》这套作品最早我在2013年修改手机里的一张旅行图片,图片就是现在看到这个海景,底下是海,上边一部分是混沌的天空。我修改的时候用很纯净的颜色在天空的部分涂抹,我发现这个理想的颜色跟天空的反差大于天地本身的反差。然后我就用这个颜色挤压出了一个想象的岛屿,这个被挤压出来的彼岸是由真实的大气构成的。这套作品的材料我用到了镜子,镜子实际上就是玻璃,玻璃底下有一层银,玻璃上面是图像,图像上面又有天空,是烤漆的部分。所以它是由图层组成的。这个镜子本身有厚度,它使这个作品不同的图层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从侧面你也能感受到不同的光感,会随着观看角度发生变化。 

  这组作品叫《寻找虹霓》。这一张描绘的是故宫神武门一带的场景,你可以看到这里边有很多人,很多事情组成了画面。我借用了一种插画的叙事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视觉游戏,就是让你的眼睛在非常复杂的画面里去寻找一个目标。图像的风格是卡通的。 

  这幅画里有非常多的矛盾焦点,它们实际上都是我们现实世界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挤在一个空间里就会显得有点荒诞。我之所以用这样的画法其实并不是要通过矛盾呈现现实,恰恰相反是为了遮蔽现实,是为了隐藏一个我想展示的东西,就是虹霓,不是霓虹是虹霓,它是一个拟人化的牌楼,也是这个作品的核心。我理解的虹霓是对都市生产的一种隐喻,或者说是消费空间的拟象。 

  虹霓也出现在旁边的这件作品(《虹霓》)里,我把它放在了故宫的午门和太和殿之间的空地上,正好位于北京的中轴线。虹霓和历史建筑发生了某种时空的叠套。历史上,坊门脱离围墙变成牌楼,诱因是商业变化和人口迁移。而当下,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和时间的分配与使用都是被生产出来的,有“产品”的概念。比如这些历史建筑群,早已不是宫殿,而是作为“旅游产品”的概念被生产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我用了霓虹灯这种媒介,是因为它非常有都市生产的气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它为何被称“佛家七宝之首”、又为何成藏界新宠、身价暴涨?
下一篇:题奈曼怪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