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告知书
欢迎访问今晚免费公开资料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信息 > 正文

中国版画作品的收藏和市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6    点击:

今晚免费公开资料

周胜华 版画

回顾版画80年风雨路

如何着手去发掘版画这个有待开发的金矿?遵循并研究美术史的线索是不二法门。前不久,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就为有兴趣研究版画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入门指南。这个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办的展览名为“为人生的艺术——纪念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中国现当代版画展”,展览集各方之力,展示了80年间新兴版画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180余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193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2011年三个阶段,分别在三个展厅进行展示。参展作品在每一个时间主题下按照创作主题进行陈列,力图使观众从此次展览中了解新兴版画在中国发端、发展壮大以及当代版画艺术的面貌,了解版画语言在这80年间的持续发展变化。

为展览画册专门撰写前言的《中国版画》杂志主编齐凤阁,对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上的3个阶段作了一番点评:在第一阶段,新兴木刻运动在1930年代初因鲁迅先生的影响与倡导而呈现为三种题材取向:一是描绘民众的生存状态、揭露社会的黑暗;二是救亡图存宣传抗日;三是一些风景静物题材的木刻小品。他认为以全新的原创版画面目亮相的中国版画,其表现形式虽然留有欧化、模仿的痕迹。但从根本上讲实现了由传统的复制木刻到现代的创作版画的转换,既获得了新型话语,又铸就了现代魂魄。而在1940年代进入成长期后,有些作品在实现了新兴木刻由欧化到民族化的历史性转折。第二阶段进入中国版画的成熟期后,版画开始确立自身,由功利型转向审美型,由悲愤情境转向欢乐精神,由社会批判为主转向以讴歌赞颂为基调。而“文化大革命”的10年,却一度使版画的传统异化、艺术本性失落。到了第三阶段进入中国版画的繁荣阶段,形成版画史上新高峰。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版画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从原来单一的、功利的附属型艺术,向多维的本体的自主型的艺术转变,实现了跨文化跨语系的整合、创造。而自1990年代以来,艺术市场兴起,版画创作队伍也开始瘦身与纯化。连连举办的国际版画展又使中国再度成为国际版画大国。

中国版画的两个收藏高峰

中国版画有80年的历史,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名作,有心人要收藏和投资应该关注其中的哪些重点?对此,美术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现代版画经历过两个高峰时期:一是1930年代初其初创阶段的新木刻运动时期,二是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美术界经历“85新潮”的现代艺术运动,版画进入了多元转型时期,出现了又一个创作高峰。笔者认为,这两个高峰时期的名家名作更值得关注与追踪。

对此,齐凤阁也认为,收藏与投资中国版画,要从澄清对这两个高峰期的误读着手。如对初期新兴木刻的误读,主要表现在有的人认为它是“健全的现实主义”。他指出,初期木刻作品粗略不精并存有概念化倾向,许多木刻作者接受的是鲁迅介绍过来的珂勒惠支、麦绥莱勒、梅菲尔德等表现主义画家的影响,或以特写式的镜头,或以夸张变形的体态表现人物激怒的表情或哀伤的情感,如胡一川的《到前线去》,陈仲纲的《呐喊》、赖少其的《爆发》等,而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更是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结合。他还指出,现代版画会除了反映民众疾苦与抗战救亡外,还刻制了大量的风景、静物、人体,以及藏书票、贺年片等小品虽在内容上缺少激进的革命色彩,但对当时版画题材单一与审美情趣缺乏的补正方面更具积极意义。

至于对1980年代的中国版画,误读就更为普遍。正是由于1980年代后期中国版画的裂变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单一的系统,形成了多维的、开放的格局,其自身的繁杂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使人们对各类版画理解、评判上的分歧增多,误读在所难免。他指出:一、这时期版画创作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攀升,不光丝网版画、铜版、石版画随着工具、材料的改善与技艺的丰富提高而趋于精良,连传统的木板画亦在高难技艺的把控中走向精致。二、版画的边缘化只是在艺术市场中发生的现象,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版画家创作的积极性,并诱使一些版画家也开始从事其他绘画创作,但这也使画家能沉下心来创作,使版画显得最纯粹。三、有人认为版画缺少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被当代艺术边缘化。其实当代艺术与版画的关系还有待梳理,从徐冰的《析世鉴》至今,许多版画家以版画元素从事装置艺术创作。可见,版画要切入当代、关注当代的社会问题不能一哄而上,还是应以每位画家愿意与能够采取的个性化的方式,使版画保持多维的开放的取向与形态。

原创版画期待新的“淘金潮”

中国的原创版画始于现代版画,其历史可追溯至80年前由鲁迅直接推动的新兴木刻运动。尽管80年来中国版画名家迭出,佳作云集,有心的藏家也很多,但在拍卖场上其成交价格却表现平平,除了个别名家的特殊作品外大多价格很低。原创版画价格低迷的典型表现,就是其成交价格远远低于复制版画。这种价格倒挂的现象,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版画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正期待着有想法、有眼光、有毅力的淘金者来发掘和淘洗。

拍卖场上价格倒挂

在中国,版画是仅次于国画、油画的第三大画种,在拍卖场上自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品种,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其正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首先,在拍卖场上版画作品价格不高,与国画油画作品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幅相比,一幅版画的价格大多在三万元以下,即便是名家版画也就在五万元左右,只有个别背景特殊的艺术家,如号称“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方力钧。其大幅版画作品在拍卖场上创造过数百万元的拍卖纪录。其次,在拍卖场上有相当数量的版画作品,在业内人士看来并非“原创版画”,而是利用版画的材料与技术对一些油画与国画的名作进行批量复制,最多可以称之为“复制版画”。有趣的是,由于这些版画复制的对象大多是艺术市场上受到追捧的名家名作,所以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其拍卖价格反而远远高于那些原创版画。这些复制版画因此而成为拍卖场上的常客,而原创版画无论就其数量和价格而言则更显得边缘化。

这里,就以9月14日开槌的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首次夏季拍卖为例。也是为了纪念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北京匡时在这次夏拍上推出了“新兴木刻”专题拍卖。据北京匡时副总经理、油画雕塑部业务主管尤永向笔者透露,这次拍卖他们得到了众多老一辈版画家的鼎力支持,80余件拍品不少是从王琦、力群、张漾兮等著名版画家本人或家属手中征集而来的。曾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去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800件作品的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从其家中自藏的为数不多的作品里挑选了数件代表作委托匡时拍卖。其中1941年创作的《警报解除后》和1943年创作的《听演讲》已经绝版,相当罕见。今年99岁高龄的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力群,挑选了他最为珍贵的延安时期木刻代表作《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和60年代的代表作《女社员》等多件作品委托匡时拍卖。此外,版画家张漾兮的家属送拍了《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先生》等多件代表作。尽管如此,拍卖结果显示,王琦的《晚归》、《警报解除后》均以4.6万元成交;力群先生的《女社员》仅以3.22万元成交;张漾兮的木刻《抢米》是一帧不可多得的历史画,经过多轮竞价后以6.33万元成交,其《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先生》则以4.83万元成交;倒是1980年代涌现的苏新平,其作品《祈祷》和《三个人像》都拍出了 21.85万元的好成绩。

解密拍场中版画价格倒挂现象

北京匡时的夏拍结果,只是版画市场上原创版画价格低迷的最新例子。不过,笔者认为,拍卖价格的高低反映的只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只是暂时的现象,尤其在版画领域未必能反映其真实的艺术价值。这是因为对艺术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而言,他们对版画的收藏投资价值的认识还有许多误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前中国艺术市场上普遍的价格倒挂现象:复制版画的成交价远远高于原创版画。其实,复制版画的传播,在西方成熟商业社会中类似于奢侈品牌的营销,通过艺术家的授权和限量生产等手段,固然可以引导版画爱好者成为艺术家的粉丝来追捧从而发掘其收藏价值,但本质上这只是一种引导消费的商业手段。相比之下,原创版画才具有艺术作品所必需的原创性,才具有真正的投资收藏价值。

那么,怎么来理解当前中国艺术市场原创版画价格低于复制版画的倒挂现象呢?这是中国艺术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所特有的:首先,相当多的市场参与者对原创版画的核心价值缺乏认识,其价值判断存在明显的缺陷;其次,原创版画领域的创作与学术研究与市场绝缘,各美术院校的版画专业教育虽然规模仅次于国画油画,却不研究版画市场,专业学术刊物也不报道和研究版画市场;再次,艺术市场发育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目前的中国虽然画廊众多,但大多数画廊不涉足版画领域,少部分做版画交易的也多以复制版画为主,更没有专事原创版画市场推广的画廊;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版画本身的复数性。由于版画在理论上可以批量制作、无限复制,只有在拥有相当高水平的信用体系和商业规范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作。而目前中国艺术市场一方面高度繁荣,一方面又在艺术品鉴定与价格评估、艺术品交易的商业信用体系等关键环节上十分薄弱,更缺乏基本的商业规范,因此,不难理解版画的价格与国画油画相比会如此低迷,也不难理解同样是复数艺术的摄影、雕塑也处于类似版画的边缘状态。不过,笔者认为这一切又正好说明原创版画未来的升值潜力巨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只是有待发掘与淘洗,需要一场新时代的“淘金运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铜版画技法
下一篇:有透闪石就是和田玉吗?

分享到: